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

子曰色難

子夏問孝。子曰「色難。有事,弟子服其勞;有酒,食先生饌,曾是以為孝乎?」

【消文】
子夏請教孔子如何盡孝?孔子回答說:「為人子女,若能做到和顏悅色,讓父母整天高興,是最難能可貴的。如果只是長輩有事情時,替他們服勞務;有了飲食,先讓長輩享用,這樣就算是盡孝了嗎?」

【故事】
有一位建築業的鉅子,小時候家境貧窮,母親以賣菜維持生計。由於母親疼愛孩子,所以每天一早都會為愛子煎一粒荷包蛋。這種習慣一直到這位鉅子事業有成,財富累積億萬,依然不輟。有一次,這位鉅子一早看到荷包蛋,卻厭煩地把煎好的蛋摔在地上。母親發現了,關心地問:「是不是媽媽煎的蛋不好吃呀?」這位先生當時覺得非常愧疚,因為怕忤逆了母親的愛心,隨即便說︰「不是!不是!是剛才不小心撞翻了!」連忙撿起來,拍拍灰塵,一兩口吃下去,而且直說:「好吃!好吃!」母親看到了,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。
後來,老太太仍然每天出外賣菜。有朋友看見了,便告訴這位鉅子,要他勸母親不要再去賣菜,免得讓人恥笑他不孝。鉅子卻說:「母親至今生活規律,每天到市場賣菜,和朋友、客人有說有笑,只要她不過於勞累,我倒希望她每天都如此歡喜呀!」
在奉養恭敬之餘,又能博得母親一片歡心,這位建築業鉅子的「色難」孝心,不由得令人羨慕讚嘆啊!

【影片】

【釋義】
「色難」,「色」是臉上的顏色。臉上的顏色會隨著個人的喜怒哀樂而變化。侍奉父母,首先要能做到「養身」,照顧父母的生活所需。進一步,則必須「養心」,讓父母天天都高興,臉上洋溢著喜悅,這樣才是難得的孝行。如何讓父母快樂呢?第一步,必得了解父母的心意,站在父母的立場著想,讓他們活得有意義,生命有價值。為人子女如果能做到和顏悅色,才能進一步承歡膝下。現今社會,達到這個目標的人十分希罕,對父母大呼小叫、疾言厲色的人所在多有。自己做不到和顏悅色,對父母親的感受又全然不理,老人家心中充滿鬱悶,想快樂真是難呀!
「有事,弟子服其勞;有酒,食先生饌」。「饌」是「餕」的意思,也就是吃剩下的食物。「弟子」是年幼的晚輩,「先生」則是年長的長輩。「有酒」就包括了吃的食物和飲料。對待長輩要做到「恭敬」,所以必先承擔辛苦的工作;至於享受,則謙讓長輩。以這種恭謹的態度對待父母親,就算是盡孝了嗎?下文說︰「曾是以為孝乎」,「曾」乃「是」的意思。這是一句活動的問話,反襯出「服勞、食饌」這些敬重的態度,還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孝道啊!
我們都知道,孔子教孝,委婉深入。子游問孝,即訓勉弟子不只應做到「能養」,供給父母生活所需,更要做到恭敬。而本章則教導「色難」,提醒弟子而要能深體親心,讓父母每天快樂歡喜,這樣才是孝思所繫呀!

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《論語簡說》

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

子路問君子

 子路問君子。子曰:修己以敬。曰:如斯而已乎。曰:修己以安人。曰:如斯而已乎。曰: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堯舜其猶病諸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《論語憲問》
子路問君子,孔子答復:「修己以敬。」修是修治,敬是禮的實質,一個人以敬來修治自己,使其身心言語統歸於敬,也就是處處合禮,這就可以算是君子了。
子路再問:「如斯而已乎。」如斯即是如此。他認為,做一個君子不止如此簡單。孔子說:「修己以安人。」修己以敬,便不會損害他人,就以這種修養待人接物,便是安人。 
子路仍感不足,又問:「如斯而已乎。」孔子說:「修己以安百姓。」據劉氏正義說,修己即是修身,安人即是齊家,安百姓則是治國平天下。安百姓就不簡單了,所以孔子最後又補充說明:「修己以安百姓,堯舜其猶病諸。」孔注:「病,猶難也。」諸字用在句末,是「之乎」二字的合聲,表示活動語氣。此意是說,修己以安百姓,別說是君子,縱然堯舜那樣聖君,恐怕也難做得周到。 

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使民眾皆安。此處說明,安百姓,堯舜猶難,即是告訴子路,安民的工作沒有止境,但其基本工夫則是修己以敬。

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

國中部論語講座

弘明的經典教育學程:小學階段,多背少講;到了國中,理解力發達,便開講論語。
學校特別禮聘創校陳火爐校長擔任論語講座教師。

上課剪影

論語融入國中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

簡報連結

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

放於利而行

子曰:放於利而行,多怨。


【語譯】
    孔子說:放縱自己的心去謀求私人的利益,就會招來很多人的怨恨。
   孔子說:凡是作什麼事情,都是依照私人的利益來行,就會招來很多人的怨恨。)

【故事】

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
 地獄與天堂
    有一個人來到了地獄,他看到地獄裡面有很多人在搶著飯吃,因為他們所用的筷子竟然有三尺長,所以很難把夾到的食物放到自己的嘴裡,經常在半途中就被搶走,每個人都為了這些看得到而吃不到的食物,顯露出非常急迫與難堪的窘態。這個人心裡想:「原來地獄的人吃飯這麼痛苦,是因為他們要用三尺長的筷子來吃飯。」
      後來,這個人又來到了天堂,他看到天堂裡面也有很多人熱熱鬧鬧地在吃飯,而且每個人手上也是拿著三尺長的筷子,但是他們卻都說說笑笑、很愉快地吃著飯,原來是因為每個人都把三尺長的筷子所夾到的食物,送到別人的嘴巴裡,所以大家都吃到對方送來的食物,而且吃都吃不完呢!。
        這個人終於了解:「雖然天堂跟地獄裡面的人都是用三尺長的筷子在吃飯,但是前者是充滿了痛苦、後者卻是充滿了歡樂,其原因並不在於所用的三尺長的筷子,而是因為地獄裡面的人總是自私自利去滿足自己,反而計較爭取不到、導致痛苦,但天堂裡面的人則是抱著我為你好、而且要不斷地為你好,結果反而卻享受到人人都為自己好的福報!」

【影片】
戴斗笠的地藏王菩薩

視障演奏家:陳敦邦


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

論語教學資源

論語講要
雪廬老人以九十一高齡,於臺中蓮社論語講習班講述論語,由徐自民老師筆記之,編定成《論語講要》。全書以「學道」、「知天命」為依歸,於諸古注兼採眾長而不存門戶之見,且多就形上之學非揮義蘊。

此講義為翁義綱老師於弘明開設論語課之教材,如有引用,須經編寫者同意。

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

人而不仁


子曰:人而不仁,如禮何。人而不仁,如樂何。

【注釋】
一、仁:是處處替人家著想,不要講究本位主義,要處處同情人家、關心人家。人而不仁:不仁的人。他只有自己而不顧他人,這種自私自利的人,對於一切人沒有同情心。
二、如禮何:禮對他也無可如何。他學禮也學不好,也沒有用處。
三、人而不仁,如樂何:一個人如果沒有仁的修養,樂對他也無可如何。他學樂也學不好,也沒有用處。
【語譯】
孔子說:不仁的人,禮對他也無可如何。不仁的人,樂對他也無可如何。
【故事】
歷史故事 寬恕仁厚 不計人過 文/弘毅

宋代丞相魏國公韓琦在定武統領軍隊時,一天晚上寫信,叫一位侍兵在旁邊舉著蠟燭。侍兵看別的地方,蠟燭燒著了韓琦的鬢髮,他立即用衣袖拂滅了它,繼續像剛才那樣寫信。過了一會兒,回頭一看,已經換了一位舉蠟燭的侍兵。韓琦擔心主管會懲罰那位侍兵,連忙對主管說:「不要換掉他,他已經懂得怎樣持蠟燭了。」軍隊中官兵都很佩服他。

韓琦鎮守大名府的時候,有人獻上兩隻玉杯,說:「是種田人進入破墳找到的,裏裏外外都沒有可指責的瑕疵,真是絕世之寶啊!」韓琦用白金酬謝送杯的人,對兩隻玉杯十分喜愛。每當設宴招待客人,都專門擺一張桌子,用綢錦覆蓋,然後把玉杯放在上面。

一天接待管理水運的官員,準備用這兩隻玉杯裝酒待客,不一會兒,被一位侍兵不小心撞倒,兩隻玉杯都打碎了,客人都很吃驚,那位侍兵也跪在地上等候懲罰。韓琦神色不變,笑著對客人說:「凡是東西壞與不壞,都有自己的運數。」過了一會兒轉過去對那侍兵說:「你是失誤造成的,不是有意,哪有什麼過錯呢?」客人都歎服韓琦寬大的氣量。

【影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