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

放於利而行

子曰:放於利而行,多怨。


【語譯】
    孔子說:放縱自己的心去謀求私人的利益,就會招來很多人的怨恨。
   孔子說:凡是作什麼事情,都是依照私人的利益來行,就會招來很多人的怨恨。)

【故事】

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
 地獄與天堂
    有一個人來到了地獄,他看到地獄裡面有很多人在搶著飯吃,因為他們所用的筷子竟然有三尺長,所以很難把夾到的食物放到自己的嘴裡,經常在半途中就被搶走,每個人都為了這些看得到而吃不到的食物,顯露出非常急迫與難堪的窘態。這個人心裡想:「原來地獄的人吃飯這麼痛苦,是因為他們要用三尺長的筷子來吃飯。」
      後來,這個人又來到了天堂,他看到天堂裡面也有很多人熱熱鬧鬧地在吃飯,而且每個人手上也是拿著三尺長的筷子,但是他們卻都說說笑笑、很愉快地吃著飯,原來是因為每個人都把三尺長的筷子所夾到的食物,送到別人的嘴巴裡,所以大家都吃到對方送來的食物,而且吃都吃不完呢!。
        這個人終於了解:「雖然天堂跟地獄裡面的人都是用三尺長的筷子在吃飯,但是前者是充滿了痛苦、後者卻是充滿了歡樂,其原因並不在於所用的三尺長的筷子,而是因為地獄裡面的人總是自私自利去滿足自己,反而計較爭取不到、導致痛苦,但天堂裡面的人則是抱著我為你好、而且要不斷地為你好,結果反而卻享受到人人都為自己好的福報!」

【影片】
戴斗笠的地藏王菩薩

視障演奏家:陳敦邦


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

論語教學資源

論語講要
雪廬老人以九十一高齡,於臺中蓮社論語講習班講述論語,由徐自民老師筆記之,編定成《論語講要》。全書以「學道」、「知天命」為依歸,於諸古注兼採眾長而不存門戶之見,且多就形上之學非揮義蘊。

此講義為翁義綱老師於弘明開設論語課之教材,如有引用,須經編寫者同意。

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

人而不仁


子曰:人而不仁,如禮何。人而不仁,如樂何。

【注釋】
一、仁:是處處替人家著想,不要講究本位主義,要處處同情人家、關心人家。人而不仁:不仁的人。他只有自己而不顧他人,這種自私自利的人,對於一切人沒有同情心。
二、如禮何:禮對他也無可如何。他學禮也學不好,也沒有用處。
三、人而不仁,如樂何:一個人如果沒有仁的修養,樂對他也無可如何。他學樂也學不好,也沒有用處。
【語譯】
孔子說:不仁的人,禮對他也無可如何。不仁的人,樂對他也無可如何。
【故事】
歷史故事 寬恕仁厚 不計人過 文/弘毅

宋代丞相魏國公韓琦在定武統領軍隊時,一天晚上寫信,叫一位侍兵在旁邊舉著蠟燭。侍兵看別的地方,蠟燭燒著了韓琦的鬢髮,他立即用衣袖拂滅了它,繼續像剛才那樣寫信。過了一會兒,回頭一看,已經換了一位舉蠟燭的侍兵。韓琦擔心主管會懲罰那位侍兵,連忙對主管說:「不要換掉他,他已經懂得怎樣持蠟燭了。」軍隊中官兵都很佩服他。

韓琦鎮守大名府的時候,有人獻上兩隻玉杯,說:「是種田人進入破墳找到的,裏裏外外都沒有可指責的瑕疵,真是絕世之寶啊!」韓琦用白金酬謝送杯的人,對兩隻玉杯十分喜愛。每當設宴招待客人,都專門擺一張桌子,用綢錦覆蓋,然後把玉杯放在上面。

一天接待管理水運的官員,準備用這兩隻玉杯裝酒待客,不一會兒,被一位侍兵不小心撞倒,兩隻玉杯都打碎了,客人都很吃驚,那位侍兵也跪在地上等候懲罰。韓琦神色不變,笑著對客人說:「凡是東西壞與不壞,都有自己的運數。」過了一會兒轉過去對那侍兵說:「你是失誤造成的,不是有意,哪有什麼過錯呢?」客人都歎服韓琦寬大的氣量。

【影片】



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

苟志於仁

子曰:苟志於仁矣,無惡也。


【語譯】
    孔子說:一個人真正的立志在學仁,他就沒有所憎惡的人。

【故事】

早在二十年前 (一九七九年),的諾貝爾和平獎,宣佈要頒發給一位天主教修女的時候,舉世驚奇。這位修女既不參予政治,也不管國家大事,她只是默默的奉獻自己,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。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,正說明了她那種為愛而奉獻,為和平而服務的偉大情操,值得世人敬佩和讚頌。這位修女就是有「世界最偉大的乞丐」之稱的德蕾莎姆姆。
提起德蕾莎姆姆 (對年長修女的尊稱)的大名,舉世皆知。當年,她知道自己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時候說:「我本入不配,我是幫窮苦的人代領這個獎。我很高興貧窮的人,受到應有的注意。希望大家能更瞭解他們,幫助他們。」德蕾莎姆姆把全部的獎金,都用於救濟貧苦病弱者的事業中。
德蕾莎姆姆已於一九九七年九月離開人世回歸天鄉,她的遺愛則永留人間,她所創辦的為窮人服務的各項事業,則一天天的增加擴展,遍及世界。有關她的事跡,人們從報刊、廣播、電視等各種媒體的報導中,知道不少。在她才離世兩年,教會人士已開始進行替她列為聖者的手續,這是天主教會近兩干年來的空前創舉。為表達對德蕾莎姆姆一生慈愛行為的敬意,筆音願將她的生平,昭述出來以饗讀友。
德蕾莎修女於一九一0年八月,出生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的史科培城。父親是位商人,母親賢良淑慧,她是么女,有一個哥哥、一個姐姐。父親早逝,生活清苦。小時候,德蕾莎在當地的公立學校念書,參加了學校中的天主教學生會。這個學生會特別支持到外地去傳教。十二歲的時候,她就立下志願,將來要到外國去傳教,從事救助窮人的工作。不過,當時的德蕾莎,享受著天倫之樂,是捨不得離開她那可愛的家庭的。
德蕾莎十五歲的時候,正在中學念書,家鄉裡有耶穌會的神父們,被派到印度的孟加拉去服務。神父們寄回家鄉的書信中,報告了印度有關的一切。她看到這些書信,很受感動,決心長大以後,要到印度去工作。那時候起,德蕾莎就在快樂的家庭生活,和救世服務的奉獻生活之間,徘徊掙扎。十八歲那年,她終於選擇奉獻生活,追隨天主的聖召。辭別了疼愛她的母親,和親愛的哥哥姊姊,隻身到愛爾蘭都柏林的羅瑞多修女會做初學主。因為這修會在印度的加爾吝答教區,有傳教事業和修院。不久,她從愛爾蘭到了印度加爾各答,接受修會教育。
德蕾莎做了修女之後,被派到加爾各答的聖瑪利女子中學做地理老師。這座學校雖然座落在加爾辛答的貧民窟旁,但是學校的學生,都是富家的女孩。這所貴族學校夾在貧苦地區當中,好像沙漠中的宮殿那樣,高大的圍牆,隔離的是兩個世界。(可參閱李家同的"讓高牆倒下吧")德蕾莎修女在聖瑪利女中,教書近二十年,而且做了幾年校長,看起來她的工作是非常順利,不過在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日 的一次旅行中,改變了德蕾莎修女的一生,也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一生。她那天坐火車去大吉嶺,在火車上她突然感覺到天主的召喚,要她離開平靜的教書工作,去為貧病的、被虐待的、受人遺棄的可憐人服務。
德蕾莎修女回到加爾各答修院以後,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,准許她創立一個專為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的修會。總主教沒有同意。德蕾莎修女意志堅決,一再的請求。總主教答應了,並向教宗申請這件事。到一九四八年四月,當時的教宗比約十二,才特准她離開羅瑞多修會,去為窮人服務。德蕾莎修女高興極了,設法到醫護修會,接受短期的醫護訓練,然後回到貧民窟,展開了為窮苦人們的服務工作。
她在貧民區為失學窮苦兒童,辦了一所露天學校。起初的時候,她身上只有兩塊美元作基金,憑著她無比愛心和毅力,展開她的救貧事業。她為那些無法走動、無力求乞,跟奄奄一息的可憐人服務。剛開始由於她個人力量有限,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,加上她心裡的準備仍然不夠,因此困難重重。但德蕾莎修女咬緊牙關,依靠天主,祈求祂的助佑。終於有了善心人士,受修女善行的感召,捐助場所、設備、食物,而且還有人奉獻心力,協助德蕾莎修女的工作,其中不少是她過去的學生一 富家的 小姐。後來,有的女孩也奉獻一生,追隨德蕾莎修女為貧苦的人服務。當初,她們一共有十一位小姐,發誓要終身從事這項愛德工作。
一九五年十月,教宗批准了德蕾莎修女,所成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。這個修會除了天主教修會傳統的貧窮、貞潔、服從三個誓願以外,還加上一個要全心主意,不要酬勞為最貧苦的人,也就是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。這個誓願使該修會與眾不同,她們不給富人服務,所作所為全部免費,不收取任何酬勞。修女們所用的經費,都是各界善心人士所捐贈。
一九五二年開始,德蕾莎修女開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善行,那就是為快要死亡的窮人服務。她去領回那些被遺棄在水溝旁、垃圾堆、馬路邊的奄奄一息的人,給以適當的照顧,讓那些可憐人得到溫暖和安慰。她發現這些人,並不怨窮,不怕苦,只怕受社會遺棄,沒有人的關愛。德蕾莎修女收留這些人,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愛和人的尊嚴。
後來,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,所捐贈的印度教的伽黎神廟旁一間空房子,建立了世界知名的、而窮人得到善終的收容之家(垂死之家,鉹中]有快死的窮人,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的。對這樣的人,除了給予適當的照料之外,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。到目前為止,有好多萬沒有地方容身,被人遺棄的垂死病人,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、醫生、護士、義工的細心照顧,平靜安詳的有尊嚴的離開人世,回歸天鄉。
一九五七年德蕾莎修友的仁愛使教修女會,不但在各地開辦收容之家,又開始從事救治痲瘋病患的工作。一九八年,全世界的收容之家為藥癮、娼妓、和受虐婦女開放。為窮人兒0  一九八五年在紐約建立愛滋病患醫院。過了三年在舊金山辦了一個愛滋病患之家。一九九一年德蕾莎修女第一次回到故鄉阿爾巴尼亞,並設立了收容之家。這年為止,印度已經有一百六十八所收容之家。
德蕾莎修女對接受救助的對象,毫無限制,唯一的條件就是h如洗被人遺棄的人。她的傳揚福音,完全以語音和行為表現出來。對印度教徒、回教徒、佛教徒和任何人,都一視同仁,把所有貧困、病者、被遺棄的人,都當作是「受難基督」的化身。她向全世界窮苦無告的人,表示了無盡的愛,讓世人知道愛可以克服一切,讓遺棄的人知道人間仍有溫暖。
從一九四八年以來,德蕾莎修女為加爾各答街頭的「窮人中窮人服務」,亦手空拳的成立「仁愛傳教修女會」,受她的感召而效法她追隨她的人,一天天的增多。全世界五大洲有一百六十多個會院,四千多位修女,近四有修士,還有數以萬計的工作人員,和眾多的義工,在她創辦的收容之家、孤兒院、養老院、麻瘋病院、愛滋病患之家服務。
德蕾莎修女直到晚年,每天仍和其他修女一樣,清晨四時半起床,開始靜坐、祈禱、念日課,參加彌撒,然後展開一天的工作。身上總是穿著鑲著藍邊粗白布做的會衣。天冷時加上一件毛衣。腳上穿著涼鞋,生活簡樸,而且還親自掃廁所、洗地板。她走遍各地,用雙手從垃圾中揀過無數的棄嬰,清洗癩病人的傷口上,抬過街上的垂死的窮人,抱過傷心絕望的孤苦者、緊握過無數臨終時無人過問者的手,並合他們的眼睛,陪伴他們有尊嚴的離開人世。
一九八五年一月,德蕾莎修女來台訪問,會見了蔣經國總統。她曾一針見血的說過:「台灣的社會,物質富裕,精神卻是貧窮的。」一九九五年她計劃去中國大陸設立一所仁愛之家,受到當局的婉拒,他們說國家的社會福利做得很好。台灣的台北教區和台南教區,有她的修女和修士,在當地為窮人服務。
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,德蕾莎修女,在加爾各答蒙主召逝,享年八十七,消息傳出,普世哀悼。這位生前有「印度之星」「世界最偉大的乞丐」「活聖人」多種雅號,不外是人們對她的敬愛。天主教會宣她為「聖人」的事,將很快實現。


 
 
德蕾莎修女的默想禱文
一顆純潔的心,很容易看到基督
在飢餓的人中
在赤身露體的人中
在無家可歸的人中
在寂寞的人中
在沒有人要的人中
在沒有人愛的人中
在痲瘋病病人當中
在酗酒的人中
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
窮人餓了,不僅只希望有一塊麵包而已,
更希望有人愛他
窮人赤身露體,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,
更希望有人能給他人應有的尊嚴。
窮人無家可歸,不僅希望有一間小屋可以棲身,
而且也希望再也沒有人遺棄他,忘了他,
對他漠不關心。
一顆純潔的心會
自由的給予
自由地愛
直到它受到創傷
 ~~摘自靜宜大學校長李家同著《讓高牆倒下吧》,民國八十四年聯經出版公司出版。

【影片】




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

君子無所爭

子曰: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。揖讓而升下而飲。其爭也君子。


【語譯】
    孔子說:正人君子不跟別人爭奪任何東西,如果你必定要說君子有所爭的話,那只有在射箭這一方面有所爭。射禮在堂上舉行,升堂與下堂時,都是互相行禮作揖、禮讓對方,比賽勝的人與敗的人皆飲酒,敗的人先飲,勝的人陪他飲。射箭比賽的爭,只是各顯自己的藝能,求射中目標而已,這是君子之爭。

【故事】

雷德蒙的感人故事


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

林放問禮之本


林放問禮之本。子曰:大哉問。禮,與其奢也,寧儉。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
【語譯】
    林放向孔子請問禮的根本。孔子說:你問的是一個偉大的問題。吉禮、軍禮、賓禮、嘉禮,與其奢華,寧願節儉。喪禮,與其和易,寧願哀戚。

【故事】
歷史故事:節儉的宋孝宗
/清言
宋孝宗趙昚是南宋第二位皇帝,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皇帝。他以身作則崇尚節儉,史稱宋孝宗性恭儉,就是恭謹儉約的意思,宋高宗稱讚他勤儉過於古帝王
宋孝宗在即位之初,就不肯用樂。他日常生活的花費很少,常穿舊衣服,不大興土木。平時也很少賞賜大臣,宮中的收入多年都沒有動用,以至於內庫穿錢幣的繩索都腐爛了。
宋孝宗認為我其它沒有太大的作為,只是能夠節儉。他經常告誡身邊的士大夫:士大夫是風俗的表率,應該修養自己的德行,以教化風俗。
宋孝宗不但節儉,而且尊佛崇道,除奸邪褒忠良,昭雪冤案,勵精圖治,使南宋出現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。
節儉需要首先節制自己的慾望和貪念,這樣才能保持節操,培養德行,所以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德。有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的說法,意思是:節儉,是善行中的大德;奢侈,是邪惡中的大惡。而且人的福德是有限的、珍貴的,所以更不可以不珍惜。

【影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