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今之孝者


論語原文:
子游問孝。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,至於犬馬皆能有養。不敬,何以別乎?」

【譯意】
學生子游向孔子請問如何盡孝。孔子回答說:「現在行孝的人,都認為能供給父母生活所需,養活父母,就算是盡孝了。可是,像狗和馬這些畜生,也能用服勞役來供養牠們的主人。所以,如果缺乏恭敬心,那這樣的盡孝和狗馬又有什麼分別呢?」

【影片】
長大後要不要養我?

錢不夠用

那是什麼






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

有恥且格


論語原文:

子曰: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

【譯意】
  
孔子說:「辦眾人的事情,用政令規章來領導人民,遇到不遵守的人,就用刑罰要求看齊,這樣人民一心只想如何避開刑罰,心中卻欠缺羞恥改過的心。應該進一步,運用道德仁義引導百姓,開發他們自覺的本能。遇到偏差言行無法自動改正配合時,就需教導禮節,使百姓相互約束,不好意思犯錯,這樣子,人民就能生起羞恥心,漸漸改正回歸到良善的境界,而且對政府有向心力。」

【故事】

孔子曾讚美周文王「至德也已矣」,文王的道德的修養及教化達到極致了。文王當時,有虞、芮兩國國君,為了交界地起了爭執,久久無法調停,就相約往見文王。兩人一到周朝國界,看見農人們在相鄰的田埂互讓;遇到路上有年老的長者,大家相約讓路;再走進朝廷,看到文武官員個個彬彬有禮,謙讓有加。兩位國君看到這般景象,生起了大慚愧,心想爭地的事如果告訴文王,反而玷污了至德的文王,就不好意思先行告退。回國後,一起讓出爭執的地方,後人稱這塊地方叫「閒原」。諸侯們知道這件事,更加讚嘆文王的德風,因為文王是「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」,讓人打從內心生起羞恥心啊!

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

賢賢易色


論語原文:

子夏曰:「賢賢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與朋友交言而有信,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!」
    
【譯意】

子夏說:「男女選擇結婚對象,應以德性為主,把尊重德性的心加重,愛好外表美貌的心減輕;事奉父母親能夠竭盡自己的能力;事奉君主長官能夠不考慮自身,盡忠職守;和朋友交往說話講究信用。能夠做到以上這些事,雖然謙稱自己沒有上過學,我一定認為這個人必定經過學習,才能夠辦到這些事。」

【故事】
姜詩出婦
東漢時期,在廣漢雒縣汛鄉,就是今天四川省德陽市孝泉古鎮,那裡住著一戶人家,戶主名叫姜詩。在他還小的時候,父親便去逝了,只與母親相依為命。平日裡,姜詩格外孝順,盡心侍奉,從未讓母親懮心生過氣,鄰里鄉親看在眼裡,都對他豎起大拇指,嘖嘖稱贊不已。於是,姜詩侍母的孝名就在鄉里傳開了。
雒縣有位名士叫龐盛,有一個聰明賢惠的女兒,從小教以詩書禮儀,織布裁衣,對父母也是百般孝順。轉眼也到了該出嫁的年齡,儘管上門提親的人是絡繹不絕,卻都被一一拒之門外。不為別的,只因女兒留下一句話:「爹爹,《孝經》有云: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。您得為女兒找個孝順父母的好夫君啊。」
一天,龐盛聽聞了姜詩的孝名,於是便派人去打聽姜詩的為人,發現姜詩名不虛傳,且為人正直。終於捋著鬍鬚,長長地舒了口氣,放下了心中的石頭。
幾經周折,姜詩和龐女結為夫婦。夫妻倆恩愛相處,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。過後一年,又生了一個胖小子,雖然生活苦了點,卻過得是有滋有味。夫妻倆都對母親孝順備至,龐氏尤其精心照顧,給婆婆打洗腳水,捶背揉肩,自己也樂在其中。
轉眼幾年過去了,兒子漸漸長大,姜母卻日漸衰老,不曾想又犯了眼疾。因為生活的不便,姜母脾氣暴戾起來,對媳婦就有了不滿之心,加上鄰里有人嫉妒,趁龐氏不在家的時候搬弄是非,姜母越發對龐氏沒有好聲色。姜詩夫婦誠惶誠恐,侍奉母親更加小心在意,生怕惹得母親生氣。有一天晚上,姜母夢到離家六七里的江水可以醫治自己的眼疾,便對兒子媳婦說起這件事。姜詩信以為真,叮囑妻子去江中取水,不能有絲毫怠慢。龐氏自然理解丈夫的這片孝心,從此,每天都步行六七里去江中取水回來給婆婆飲用,希望真能治好婆婆的病。
秋冬季節,天氣乾燥,這天姜母口渴,思飲江水。龐氏一大早便去江中取水,而天公偏不作美,刮起了大風,風卷秋葉漫天飛舞,窗外呼呼作響,如虎吼猿啼。龐氏遲遲未歸,姜母在家口渴難耐,內心煩悶,坐臥不安,一時怒起,便對姜詩哭訴:「兒啊,你看看你這個媳婦,也不體恤你老娘,看我口渴命將休矣,也慢慢吞吞地不回來,做這等忤逆不孝事的媳婦,你娶來做甚啊!今天你非得給我休了她!」姜詩見母發怒,心裡極其難受只得好言勸慰。就在此時龐氏正好取水回來,姜母見之便鬧將起來,非要兒子將媳婦休去纔肯罷休。姜詩心裡雖然不捨,卻不敢違了母親心意,無奈之下將妻子逐出了家門。
龐氏性格一向溫順,然而因風延誤,遭此大變,心裡自是異常委屈。隻身離開家門,在街頭孤獨徘徊,點點滴滴幸福的往事又浮上心頭,丈夫平日裡的體貼與關愛,兒子的調皮又可愛,溫情像閃電一樣擊中她的身心。然而幸福美滿的家庭剎那間化為烏有,卻如何割捨得了呢!自小的教養,多年來她已經習慣於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於是她又將一天的經過細細思量,覺得自己也有沒做好的地方,纔致使婆婆口渴難耐,一向孝順的她反而生起愧疚之心。於是,她悄悄地住在了鄰居大媽家中。
龐氏借用大媽的織布機日夜紡紗織布,將布疋賣去賺得了一些錢財。然後去街市買回好吃的,讓鄰居大媽送回家中給婆婆食用,並且叮囑鄰居大媽說是大媽自己的。鄰居大媽每天都給姜母送去好吃的,日子一久,姜母便感奇怪,追問究竟,大媽終於道出了實情。得知真相後,姜母心中頗感慚愧, 懊悔之心油然而生,便囑託兒子將媳婦接回家。
這一天,陽光明媚,風和日麗。龐氏打扮得整整齊齊,姜詩將其迎歸家中,婆婆喜笑顏開,孩子更是蹦蹦跳跳,煞是歡喜。鄰里鄉親看在眼裡,真是羡慕萬分。打這以後,姜詩夫婦孝順母親更加盡心,又恢復了往日的幸福安樂。因為家事繁忙,有時孩子便也替母親去江中取水。哪知「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」,兒子在一次取水的時候,江裡突發大水,溺水身亡。姜詩夫婦,心如刀割,悲痛萬分。然而面對白髮老母,卻又不得不強顏歡笑,不敢提起此事,生怕老母承受不起。姜母問起孫兒,便說外出求學,暫時不能回家,龐氏外出取水如故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,姜母懮心歲月不多,常常思念吃魚,雖然家中貧寒,但姜詩夫婦更加地辛勤勞作,將所有積蓄用來買魚孝敬姜母。姜母惦念鄰居大媽,於是夫婦二人常請大媽一起過來吃魚,好讓母親開心。
一天夜裡,狂風大作,雷電交加,下了一夜的雨。第二天,龐氏起來經過院子,突然驚奇地發現地上有一個桶大的窟窿,正汩汩地往外湧著泉水,順著牆角流出了院外。在泉眼旁邊,有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。龐氏喜出望外,又嘗了嘗泉水,跟六七里外的江水一個味。也許是他們的孝心感動了天地,從此,每天早上都會從泉眼裡躍出兩條肥大的鯉魚,供給姜詩夫婦做成佳餚來孝養母親。不久,姜母的眼疾也康復如初了。
當時,社會發生動亂,農民起義也頻頻發生。赤眉軍路過汛鄉,帶隊的頭領聽聞了姜詩夫婦的孝行,不禁敬畏地說道:「大家別亂來,驚動了大孝之人,必然觸怒老天爺,那就不吉利了!」於是,還將隨身攜帶的米麵糧食,悄悄放在姜詩家門口。姜詩夫婦認為這是不義之財,就將其掩埋了。這樣,在社會動亂,到處燒殺搶掠的年代裡,姜詩居住的汛鄉居然沒有受到戰亂的騷擾。
當時,社會推行「舉孝廉」的選官制度,姜詩就被推舉做了孝廉。姜詩夫婦的孝行又傳到了皇帝那裡,皇帝也深深為之感動,便頒佈詔書,封姜詩做了郎中,龐氏不久後又為姜家生了個兒子,一家老少和樂地生活在一起。後來,姜詩調到江陽做縣令,將這個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,人民安居樂業。
姜詩死了之後,漢明帝下詔為其立祀,彰揚這一門三孝,修建了「姜公祠」,世世代代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敬仰和祭祀。到宋代崇寧宗時,被賜為「東雙至孝廣文王」,他們的孝行教育人們要有孝敬父母,忠於家園的美好品德。
在今天的四川孝泉古鎮,依然屹立著「三孝祠」,幾經興廢,保存著許多歷史古跡,姜詩夫婦的孝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。姜詩盡心孝養母親,首順其心,真所謂「親所好,力為俱;親所惡,謹為去。」讓我們真正懂得「百善孝為先」的真義。而姜詩妻龐氏的孝更難能可貴!孝順自己的婆婆無怨無悔,在丈夫將自己趕出家門,滿心委屈的時候,還能念著婆婆,想著自己的家庭,依然用辛勤紡織來盡心奉養婆婆,以自己至誠的真愛感動了婆婆,維繫了家庭的和樂與幸福,這至情孝心,天地神明怎麼會不被感動呢!

【影片】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路過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父子穿越時空的對話



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

君子務本


論語原文:

有子曰:「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鮮矣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」

【譯意】

有子說:為人能做到孝弟,卻喜好冒犯長上的是很少見的;不喜好冒犯長上,反而喜好作亂為害大眾的人,更是不會有的。夫子曾說過:,「一個有德學的君子,用力在根本上;根本能立得住,那仁道就會自然地生長起來。所以力行孝弟,就是行仁道的根本呀!

【解說】
孔子一生所提倡的「仁學」,也就是大學中所說的「大學之道」,其內容分為內在的「明明德」及外在的「親民」兩個大綱領。「明明德」更細分為四個條目── 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;,「親民」可分為四個條目── 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;這就是孔子仁學所包涵的境界。
然而,這個境界的根本就在「修身」上,所以大學更強調不管上至全國最高的領導人,下至一般平民百姓,所有的人都必須先以「修身」的工夫做為根本。
    那「修身」要如何修起呢?中庸裏說:「修身以道」「修道以仁」,又說:「仁者,人也,親親為大。」每個人生下來,都生活在彼此對待的人群中,能夠做到「待人」和「待己」一樣平等,也就是「視人如己」,這就是「仁」。「親親為大」,第一個「親」是動詞,就是親近對方,保持密切的關係,對方常在我的關懷之中。「親親為大」,就是從自己最親近的父母親關懷起。接著,擴充到家中的兄弟姐妹,這樣盡了「孝弟」之道,就是「修身」的工夫。
  
「而好犯上者鮮矣」,「鮮」是少的意思。做到「孝弟」的人,將關懷擴充到整個家族之中,縱使遇到不如意時,也願意克制自己的脾氣,不輕易冒犯長輩,不願學現在電視上,教人故意表現自我,而作忤逆長輩的行為。整個家講究禮讓,正是「齊家」的好表現。
  
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」「作亂」是故意擾亂社會國家,不接受道德法律的規範。各個家庭都正常健康,整個社會就呈現安定與和諧,這就是「家齊」而後「治國」的現象。
  
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」「務」是能專心用力的意思。最後這四句話,有子引用孔子的話,證實上述所說不是有子個人的創見,而是有所依據的,讓學習的人更有信心。孔子說,一位有志於修養高尚品德的君子,「修身」就是他一切修養的根本,「修身」的根本一立住,大道就自然樹立起來,所以說;「本立而道生」。仁道就像一顆大樹,它的根部立住了,大樹就能雄偉茁壯起來!
  
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」最後再次強調仁道的根本是建立在「孝弟」的基礎上。「修齊治平」利益一切人的仁道,必須從「孝弟」做起!

【故事】
 舜帝:姓姚,名重華,號稱舜,是河北省冀縣人,他的父親是非不分,個性頑劣,猶同盲目的人,因此當時人皆稱他為瞽瞍。他的生母早逝;父親再娶後妻,陰狠善,口無忠信之言;生下一子名叫象,性格狂傲,就是舜的弟弟。後母寵愛親子,仇視舜,常在瞽瞍前讒言生非,因此三人皆有殺害舜的心機。但是舜天性至孝仁厚,對父母順從適應,不失人子之道;與象相處友愛仁慈;既無過失之事,又乏藉口之辭,雖想殺害,無法實現。然而舜祇求常能在側侍奉,曲盡孝道,則心願已足。
   
舜二十歲時,他的孝行,已傳聞各地,三十歲時,堯正訪求天下有才德可任用的人才,四方群臣,都推薦舜可以當任。於是堯帝先將兩個女兒嫁舜為妻,以便觀察他內在的品德;又令九個兒子和他交往相處,以觀察他的處世和才幹。舜婚後住在媯汭(山西永濟縣首陽山下)行為非常謹慎篤厚,因此堯的兩位女兒,不因自己是公主出身就傲視舜及他的親戚,反而都能克盡婦人之道。舜待人謙和,做事勤懇,到處受人歡迎擁護,在歷山(永濟縣雷首山)耕田,歷山居民都割讓土地給他耕種;在雷澤(雷首山下的雷水)捕魚,雷澤居民都願讓房屋給他居住;在河濱(永濟縣北部)燒陶器,陶業居民都與他精誠合作,因此河濱出品的陶器都不粗疵而特別精細;凡是他住過的地方,都受他的感召,一年後就形成村落,兩年之後就形成城邑,三年後便繁榮成為都市。
   
雖然如此,可是瞽瞍還想殺害他,有一次叫舜修理米倉,見舜上了倉頂,就從下面放火燒倉,舜趕緊用兩個斗笠挾持著身子跳下,才免被害。過後又令舜掘井,等他深入井底時,立刻下土填井,幸而舜從井底旁邊洞口逃出,又脫免這次的禍難。
   
堯見舜居家和處世一切表現確是一位有才幹的賢者,深為器重;因此舜五十歲時,即讓他代行天子的職權,辦理國事,果然天下大治,四方擁護;到六十一歲那年正式繼承堯而為天子。即位後,戴著天子旌旗回鄉省親,對父母恭敬孝順,小心謹慎的情況,還是如同昔日為人子時一樣;且封弟弟象為諸侯。瞽瞍和象都感化了。舜在位有三十九年之久,享年一百一十歲。



【影片】
爸爸,奶奶這樣對待你和媽媽,你還為她難過?





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

學而時習之


論語原文:
子曰: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

【註釋】
子:原為古代爵位的名稱;顧炎武日知錄:「匹夫為學者所宗,亦得稱子,老子、孔子是也。」
曰:說
學:效、覺也。學習的歷程,是仿效先覺者,然後有自己的領悟。
而:連接詞。
習:鳥數飛也。學習的狀況,如同幼鳥學飛,經常地練習。
說:讀ㄩㄝˋ,古代與悅字相通用。
有朋:有些論語的版本寫作「友朋」。
自:從。
樂:悅是心有所得的喜悅,樂是能夠施展抱負的快樂。
慍:心中不平衡、生悶氣。
君子:注重道德而有修養的人。

【譯意】
夫子說:一切學問,學過以後,要把握時機,有恆地練習;如此悠遊涵泳,心中的喜悅與成就感不就油然而生了嗎?學習有了成就,志同道合的朋友願意從遠方來共學,互相切磋,這不是件令人快樂的事情嗎?假使不能被別人理解,以致無法伸展抱負,心中也沒有一絲抱怨不平,這不就是一位真正有修養的君子嗎?

【故事】


懷素習字



懷素(725年-785年),俗姓錢,字藏真,湖南零陵郡(今湖南零陵縣)人。中國唐代書法家,書史上稱他「零陵僧」或「釋長沙」。他的草書和張旭齊名,後世有「張顛素狂」、「顛張醉素」之稱。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懷素.自敘帖

懷素少年時因為家裡窮,只好到寺廟出家每日誦經之餘,懷素還很喜歡練習書法。但是因為窮,懷素買不起較貴的紙張,於是他找來木板,在上面塗上白漆,反覆練習書寫。可是塗了漆的板子太光滑,不易著墨,他又開始積極尋找更適合練字的「紙張」。他發現,寺院附近荒地裡種植的芭蕉樹葉子很大,而且易於著墨。懷素欣喜若狂,於是摘下芭蕉葉鋪在桌上當紙用,臨摹學習古人的字帖。 
練字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,每天都要一遍又一遍的臨摹,但懷素卻樂在其中,反覆的臨摹在他看來正是人生樂事。時間長了,大片的芭蕉葉都被懷素摘光了,而小的葉子又捨不得摘。於是他乾脆帶著筆墨站在樹前,直接把字寫在鮮葉上,不論嚴寒酷暑,都從未間斷。後來,懷素又改用漆盤來代替紙張,反覆書寫把漆盤磨得越來越薄,直到穿透。
經過長年的刻苦練習,懷素終於練就特有的「狂草」。有人形容他的字「運筆迅速,如驟雨旋風,飛動圓轉,隨手萬變。」他的書作名篇《東陵聖母帖》、《論書帖》,《苦筍帖》流傳至今,仍被眾人稱頌。

【影片】




學習的狀況,如同幼鳥學飛,經常地練習